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。“同文”,即通识各国语文;“馆”也就是今天的“学院”。京师同文馆是当时的国立外国语学院,也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之一。恭亲王奕等人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上阐明了建立京师同文馆的意图:“欲悉各国情景,必先谙其言语文字,方不受人欺蒙”。在国门被迫打开的时代,清政府应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措施除了兴船政,就是办学校。而京师同文馆正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。
京师同文馆建馆之后,相继开设了英文馆(1862)、法文馆(1863)、俄文馆(1863)、德文馆(1871)、东文(日文)馆(1897)。由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,从1867年开始,又增设了天文、算学、格致(即物理、化学)、医学等馆。此外,同文馆还开设万国公法课程,教授国际法。这样同文馆共开设三类课程:外语、科学、法律;在当时的条件下,这些科目或许被视为中国在国际化时代强国的最重要工具。在同文馆的110名教师中,有27名外国人,且大部分都是外语教师。这也开创了中国大学聘请外语专家的历史。
1898年,北京大学的直接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。成立伊始,京师大学堂即开设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5个语种的课程。1900年,京师大学堂暂时停办。1902年,京师大学堂复学,并随即合并了京师同文馆,次年更名为译学馆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两个最早的前身从此融为一体。
1919年,北京大学废门改系,组建13个系,其中外国文学系有3个,即英国文学系、法国文学系、德国文学系。1920年,俄国文学系成立,使外国文学系在全校的18个系中占4个。在当时的学科结构中,外国文学系占有较大的比重,说明外国文学学科在北大具有重要的地位。1924年,北京大学决定“添设东方文学系”,但所谓“东方文学系”其实只有日文专业,由周作人担任系主任。俄文系后来被取消,1931年成立的外国语文学系由英、法。德、日四个语种组成。西南联大期间,也一直保持了外国语文学系的建制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,北京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西方语言文学为主体,除有英、法、德、俄等专业之外,还开设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课程。北大也一直重视东方语言文学的教学,除很早就设有日语专业外,还于1919年即开始教授梵文课程。但由于条件所限,直到1946年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学成归国后,拥有多个语种的东方语文学系(以下简称东语系)才得以成立。建系初期,拥有6位教师的东语系可以教授梵文、阿拉伯文、蒙文、藏文等语言。从那时起,北大乃至中国的东方学科才正式建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。
东方语文学系成立后,原外国语文学系的其余部分更名为西方语文学系。新中国成立后,东语系迅速发展,教师和学生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。1949年6月,南京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边政学系的教师并入东语系。到1952年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前,东语系已有12个招生语种,50名教师,大约500名在校学生,成为北大最大的系。
1952年院系调整时,重新组建西方语言文学系、俄罗斯语言文学系、东方语言文学系。其中西方语言文学系包括英、法、德三个语种,共有教师95人,分别来自北大、清华、燕大、辅仁、师大等高校;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共有教师22人,分别来自北大、清华、燕大等高校;东方语言文学系则将原有的西藏语、维吾尔语、西南少数民族语文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,保留蒙、朝、日、越、暹罗、印尼、缅甸、印地、阿拉伯等语言,共有教师42人。
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三系建制一直延续到1983年英语系成立;而今天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则是由英语、东语、西语、俄语4系组建而成。
UniBa(意大利巴里大学)是意大利著名的公里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,是在古老的医学学校基础上建立的,该校成立于1924年,世界唯一的巴洛克光雕就诞生在这里。巴里大...
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,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,以及外交与涉外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。
武汉学院(Wuhan College),简称武院,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,面向全国统一招生,实施全日制本、专科学历教育。学校设有九系一部一中心一学院,即财...
语文资源网专业提供小学,初中,高中的语文教学资源,涵人教版,苏教版,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的课件资料,语文试题,教案设计等,另开设童谣,故事,书坊,文言,美文等频道...
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、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,是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,以学科交叉为特色,工学、理学、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,工...
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于1451年,是苏格兰历史第二悠久、全英国校龄第四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学。大学有十大院系,分别为:艺术、生物医学、生命科学、信息数学科学、物理...